一天五六場馬拉松,非洲朋友快不夠用了……
馬拉松,黑人運動員成標配
經常參加馬拉松的跑友會發現這么一個有意思的現象:前面領跑及最終奪冠的選手,基本上都是黑人。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,國內各大馬拉松賽事,尤其要打造金標賽事的城市馬拉松,主辦方都要邀請黑人參賽。
一天五六場馬拉松的說法,一點也不夸張,僅2016年3月27日一天,備案的大型馬拉松就有鄭開國際馬拉松賽、成都雙遣馬拉松賽、上海松江半程馬拉松賽、南京山地馬拉松賽、麗水半程馬拉松賽5場。
4月17日,也有5場馬拉松,詳見下圖:
最近幾年,全國各地城市馬拉松賽事呈爆發式增長。2015年,僅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就達到了134場,較上年增加83場,增幅超過160%。全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從2010年的13場到2015年的134場,5年間增長9倍多。
有業內人士預測,隨著馬拉松賽事的持續升溫,2016年的馬拉松賽事有望突破200場。這么多的馬拉松賽事,如果都要請高手捧場,難怪“非洲朋友快不夠用了”!
頂級高手年入超百萬美元
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皆為利往。非洲朋友不遠萬里飛到中國各大城市,目的很單純——掙錢。
各大馬拉松比賽,冠軍獎金一般都是數萬元——有時候還是美元。這對于冠軍拿到手軟的非洲選手來說,非常具有誘惑力。以去年北馬冠軍為例,肯尼亞41歲老將基普楚姆巴以2小時10分58秒奪冠,獎金是2萬美金。如果基普楚姆巴能夠跑進2小時9分的話,他的獎金會翻倍,達到4萬美金。
在基普楚姆巴的老家,不少人還在為溫飽而掙扎,一場比賽能拿到如此高的收入,無疑對他們誘惑巨大。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,像基普楚姆巴這樣的高手,收入不但有獎金,還有主辦方高額的邀請費,以及贊助商的贊助費。
據《體壇周報》報道,世界各地活躍著一批來自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的馬拉松高手,一個優秀的職業跑步運動員全年的收入可以達到20萬美元,而最頂尖的運動員年收入甚至可以達到100萬美元以上,只不過全世界不超過五六個人。
其實,國內也有收入不菲的“職業跑者”。據專業跑步媒體愛燃燒報道,體制外運動員李子成在國內選手中一枝獨秀,2015年征戰了45場比賽,包括全馬兩場,半馬8到10場,10公里10場,以及登山、爬樓等多種比賽,冠軍拿到42個。刨除機票等各種花銷,李子成去年的收入還有30萬元RMB。
其實不僅是在中國,歐美各大知名城市馬拉松賽場上都活躍著一群瞄準獎金的黑人選手。在這些黑人選手的老家肯尼亞或者埃塞俄比亞,有一批職業培訓冠軍的歐美經紀人。他們收納了一批極具長跑天賦的黑人,并為他們聘請專業教練,利用科學的訓練體系,把他們打造為搶奪馬拉松獎金的機器。
現在,中國也有這樣的職業馬拉松經紀人,最著名的就是陶紹明,去年拿到北馬冠軍的基普楚姆巴,就來自陶紹明旗下。據《北京青年報》報道,陶紹明在非洲擁有6座訓練營,旗下200余弟子,已成為馬拉松世界中的一股新勢力。
作為經紀人,陶紹明幫隊員們聯系比賽,然后從運動員的收入中提成。陶紹明曾表示,按照國際慣例,一般訓練營會從運動員所得收入中提成10%到15%。就是說他們拿到1萬美元的獎金,經紀人分1500美元。
300億的財富盛宴
火熱的馬拉松賽事,冠軍的獎金收入其實在產業鏈中只占小頭。拿直接負責比賽的賽事運營方來說,他們賺的錢那才叫盆滿缽滿。
在港股上市的智美體育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運營馬拉松賽事,其最新財報顯示,公司2015年賽事運營收入較上一年劇增36.4%至3.45億元人民幣,毛利達到1.66億元。賽事運營收入首次在集團總收入中超過50%,成為智美體育的主要收入來源。
馬拉松產業鏈構成,數據來源:騰訊體育
比運營商收益更高的,是舉辦馬拉松的城市。一般來說,規模稍大的馬拉松比賽,參賽人數都是萬人以上。以三月份剛剛結束的成都雙遺馬拉松為例,參賽人數達3萬人,馬拉松舉辦地在旅游小城都江堰。3萬人涌入旅游城市,酒店、餐飲、旅游等行業均能獲得巨大收益。更重要的是,全國各地跑友齊聚一個城市,對馬拉松舉辦地來說也是難得的城市營銷。
有專業人士曾表示,2014年馬拉松賽事運營收入達20億元,帶動相關行業收入超百億元。而在2015年,馬拉松相關產業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億元。2016年,隨著馬拉松賽事的持續升溫,這個數字還在增加。
來源:每日經濟新聞